热点!同样是投降,于禁为什么饱受非议,而姜维却无人指责?原因很简单
来源:小萌宠之家     时间:2023-02-28 12:46:02

(图说三国·谈天说地·第270期文/无常奉天玉插图/东方夜未眠)

熟读《三国演义》,我们便会发现,其中的名将,大多结局很惨,例如关羽、张飞身首异处,黄忠、甘宁、张辽、张郃中箭而亡,夏侯渊、魏延被敌将斩于阵前,等等。不过最令人唏嘘的,还是要数于禁——他在襄樊之战中,因汉水泛滥,无奈向关羽投诚;又在关羽败亡后,投降孙吴,好不容易回归曹魏,却被曹丕羞辱,最后郁郁而终。说到此处,也许有人会说,他两度降敌,不忠不义,被羞辱至死并不冤枉。可是同样在《三国演义》中,有一人曾三度投降,却依旧被奉为英雄。这是怎么回事呢?

这个三度降敌的人,不是别人,正是蜀汉后期的顶梁柱,诸葛亮的接班人姜维。姜维,字伯约,是天水人氏。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时候,他还是曹魏的一员,并识破了诸葛亮的妙计,抵御过赵云的进攻。正是因为他文韬武略,诸葛亮起了爱才之心,经一番算计之后,他无奈归降了蜀汉,这是他第一次降敌。之后,他随诸葛亮北伐,则曾先后向曹真和钟会投诚。可是,如今提起姜维,大多都是赞叹之言,没有人抨击他不忠。为什么同样是三国名将,同样以《三国演义》为参考标准,姜维和于禁在降敌之后,受到的评价完全不同呢?对此,小编有以下几点看法。

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
一、于禁有庞德对比,姜维没有

熟读《三国演义》,我们不难得知,襄樊之战于禁被水淹七军之后,他选择了归降,有一人却英勇就义,那个人就是庞德。庞德,字令明,是马超旧部,在曹操平定汉中之后,才加入了曹魏阵营,而且彼时,他的旧主马超,兄长庞柔都在蜀汉。所以,这一战曹操并不信任他,甚至没想过派他出战。而于禁可以算是曹操阵营的元老,他追随了曹操近三十年,颇得曹操信任和倚重。可是英勇就义的人是庞德,向敌人请降的人却是于禁,这一点,不管是曹操本人,还是后世的读者,都难以接受,所以于禁受到非义实属正常。

在这一点上,姜维就比较幸运,他就年纪轻轻,不管在哪一方阵营中,都不算元老,身边也没有人与他形成对比。这样以来,他降敌一事,很少受到关注,更难引起非议。

二、于禁投降有咎由自取的成分,姜维是则多是迫于无奈

对于他二人降敌一事,我们抛开其他不谈,单来说一说他们第一次投降的原因。于禁第一次投降,也就是向关羽投降,几乎可以称得上是自作孽,不可活。小说第七十回中写道,庞德与关羽交战时,已经射伤对方,并有机会将关羽斩杀,可是于禁却在关键时刻鸣金收兵了,理由是“原来于禁见庞德射中关公,恐他成了大功,灭己威风”,正是因为他嫉贤妒能,这才使关羽被关平成功救回,才有了后面的水淹七军。如此看来,他最终兵败降敌,实在是咎由自取。

而姜维与诸葛亮交锋时,他在智计上识破了诸葛亮的计谋,在武艺上则与赵云战了个旗鼓相当,从而引起了诸葛亮的注意。之后,诸葛亮因忌惮他而谨慎行军,却还是遭到了他的突袭,在关兴和张苞的保护下才杀出重围。直到诸葛亮先利用他事母至孝一事,让魏延佯攻冀城,使他关心则乱,又派人假扮他的样子,大呼已经降蜀,使他回归曹魏无望,并将他逼上了穷途末路,他这才随诸葛亮回寨。可以说,姜维降敌算是尽人事听天命。这样对比之下,更应该是于禁被谴责,而他受褒奖。

三、于禁次次都是真投降,而姜维却有两次诈降

另外,虽说姜维一生共计投降三次,可是如果细读演义,我们便不难得知,他除了第一次投降,是真的被诸葛亮折服,从而转投了蜀汉,其他两次投降都只不是诈降罢了。他第二次投降,是诸葛亮第二次北伐之时。当时曹魏将领曹真,接到了他的降书,并信以为真,可是姜维此举,仅是为了擒杀曹真,若不是费耀替曹真“接应”他,曹真很可能会中计身亡,甚至沦为蜀汉的俘虏。这一点从姜维对费耀所说的话中,也可以看出——“吾欲擒曹真,误赚汝矣!”

他的第三次投降,是向钟会投诚,当时蜀汉已经灭亡,后主刘禅主动下令,命他归降,他却因心有不甘,策反了钟会,导致钟会和邓艾先后死亡,并最终搭上了自己的性命,被称为一计除三贤。这样看来,姜维不仅不是反复小人,反而是忠义的化身,令人赞叹也令人唏嘘。而于禁不一样,他不管是投降关羽,还是投降东吴,都是真真正正的投降,没有设计,也没有反抗。这样一对比,他们在后世中的评价天差地别,是理所当然的。

四、演义中蜀汉是正统

除了上述原因之外,还有一个原因非常重要,那就是正统问题。众所周知,罗贯中在著《三国演义》时,一直高举着“拥刘反曹”的大旗,将刘备阵营奉为正统,曹操则被斥为反贼。读者在阅读的时候,很容易受到这一观念的影响。而姜维和于禁,正好分别为这两个阵营效力,所以世人在对他们进行评价的时候,不免会因阵营的不同,而影响对他们的看法。

通篇分析之后,我们不难得知,在《三国演义》中,姜维和于禁都是一代名将,都曾不止一次投敌,可是只有于禁饱受非议,姜维却受到了后人的褒奖,此事看似奇怪,其实却是理所当然的。

本文所有资料均来自于《三国演义》、《三国志》等书,小编保证内容之真实性,同时无任何影射、不涉及任何政治。

标签: 三国演义 理所当然 水淹七军